中传新闻传播学部成立七周年,官微编辑们从中传走向世界

来源: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    发布时间:2024-11-26    浏览量:12


202411月,中传新闻传播学部成立七周年之际,74位官微编辑回到了这里,讲述编辑和官微的故事,讲述编辑和时代的故事。


TA们带着满腔热血和练就的一身本领,创作着一篇篇报道、一帧帧画面,奔走在无数个前方。TA们争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增添荣光。

 


执笔记录,超越时间的界限。董志奎是官微初创时期的编辑之一,跟着老师们对官微的运作机制和整体风格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见证了官微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

 

▲ 董志奎,2018级新闻与传播硕士

现就职于中共上海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与创作“较劲”,对作品“用心”。谈及印象最深的一篇推文,董志奎直言是《喜报 | 等了29年,新闻传播学科终于拿到这个大奖!》。这篇推文在编辑时被反复修改、打磨,文章详实记录了学部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过程,其结构之精妙、行文之通顺、构思之巧妙仍然能够为今天的编辑们所借鉴。

 

▲ 谢意,2018级广播电视硕士

现就职于央视

 

博观约取,方能厚积薄发。同一批进入官微的谢意,也在这段推敲选题、打磨字句的日子里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 谢意(右一)《开讲啦》拍摄期间工作照

 

2021年毕业后,谢意在《开讲啦》节目组担任编导。从曾经的编辑到如今的编导,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谢意心中对传媒行业的敬意与初心。


面对媒体环境和传播手段的变革,谢意认为,自己在官微工作的经历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虽然做节目主要采用视听语言,但文本逻辑同样非常重要,我在官微学到的本领如今用起来仍然是前沿的。在我心目中,官微永远年轻。”

 

▲ 刘思奇,2019级广播电视学硕士

现就职于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对于官微的前沿性,2019级编辑刘思奇也深有感触,她在进入官微后,逐渐意识到官微编辑们的责任不仅是做好推送,更是立足于媒体头部院校的头部平台,做好价值引领。意义大于意思,引领大于迎合。因此,官微的内容必须有代表性、前瞻性。官微最重视的永远是对编辑的眼界广度和站位高度的培养。毕业后,刘思奇身体力行,入职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胸怀热爱继续奋战在新闻一线。一叶知秋,可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理念已然深扎入每位编辑们心中。


心有所信,方能笃行。官微是筑梦之地,编辑们在这里记录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记录着自己的无限可能。

 

▲ 殷乐,2021级国际新闻学硕士

现就职于人民日报

 

2021级编辑殷乐仍然清楚记得创作《人物 | 戎融:一起揭秘明星辅导员背后还有哪些角色》时的细节。


当时正值期末,面对不足一周的截稿时间,殷乐首先安排好了官微工作和期末学习两者的规划,随后便全身心投入到采编工作中。在短短几天内,她就完成了对14位嘉宾的采访。


推文发布当晚,殷乐就得到了许多积极热烈的反馈。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她难掩兴奋之情,记录他人的故事,让她也感到快乐。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殷乐对新闻工作的实感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采编实践带来的意义是具有延续性的。初心如磐,行稳致远。


反对平庸,志在创新,不束于平凡。卫睿杰始终以高标准对待工作,严于律己,力求完满。回想起在官微的工作经历,她提起一篇自己的作品——《公益|每年104部无障碍电影是怎样炼成的?》曾被评为四部委指导下200个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的十佳原创内容。

 

微信图片_20241112212308

▲ 卫睿杰(左二),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现就职于新浪微博

 

没有技术,就主动学习技术。面对主题策划,如何做出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作品是卫睿杰需要突破的地方。不论是敲代码,还是改设计,每一次细节上的微调都可能意味着所有文件的重新上传与修改。反复打磨稿件的过程无疑是麻烦的,因为这实际上就是在不断逼近完美,但卫睿杰坚定回绝了有关放弃的劝阻,她坚定地认为,不害怕开始,敢去落实创意,敢于尝试,见诸行动路就总能越走越顺。

 

微信图片_20241113104028

▲ 何旭东作品《节日|佳节又重阳,我在中传,思念远方亲故》

 

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党委书记曾祥敏老师常向编辑们强调亮点的重要性,着重指出优势与独特的关键性。2019级编辑何旭东在官微工作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在不出错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出彩。秉承着精品意识,他将节日日常推文与学院同学在北影节获奖的作品联系起来,突破了常规稿件的循规蹈矩,做到了推陈出新。


创新不致乱,以严谨为导向,不容谬误。何旭东给学部君打下了“作风严”标签。他解释道,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学院组织,学部君的编辑团队人数并不多,但纪律性强、严谨性强。每一篇推送,无论大小,都是严格落实三审三校的流程规范——编辑同学交叉审校,再是主编审,最后是监制老师审,曾祥敏老师也经常在群里给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四审、五审也是司空见惯。 

 

微信图片_20241112210330

▲ 何旭东,2019级国际新闻学硕士毕业生

现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北方工业)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

 

学部君的作风严不仅在何旭东口中,更深深烙印在几乎所有老编辑们的做事习惯与工作态度里。殷乐曾经也困惑,这么多道审核流程是否会导致工作推进过慢,是否有实际作用。直到她真正步入工作岗位,才慢慢体会到,严谨的遣词造句与审校流程都是记者的基本功,绝不可松动分毫。

 

微信图片_20241112210454

▲ 龙泠宇,20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生

现就职于新华社音视频部

 

龙泠宇对此也感受颇深。他如今就职于新华社音视频部,带着在官微练就的扎实基础,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帧镜头把关。他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总书记报道,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龙泠宇用专业态度完成每一次任务,以准确严谨为基石,构筑了一篇篇高站位、大格局、重情怀的作品。


高标准、严要求,官微的老师们向来贯彻这一准则。如今的老编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延续并发扬着这份宝贵的严谨。但身在其中时,他们也难免抓耳挠腮、胆战心惊。董志奎回想起来,标题的工作是最难的,老师们对标题要求很高,基本上每篇都要修改,甚至多轮调整,时间短,任务重。


幸而这段反复打磨修改的痛苦经历在董志奎如今看来,都是扎实的沉淀,为他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现在的董志奎就职于上海市纪委监委宣传部,成了优秀的笔杆子。今年,他参与撰写的文章两度登上《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尽管进入部门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在他的身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新人的本领恐慌,因为学院官微始终与专业媒体看齐,每一位编辑也始终以专业媒体人的标准完成工作。

 

微信图片_20241112210941

▲ 董志奎参与撰写的文章《上海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列入监督台账 解决难点 打通堵点》

 

董志奎说,“在官微,哪怕最终改出来的东西并不完美,但也至少比之前的版本要好一点点。”事实上,官微编辑们的许多个时刻,恰恰就是在为了这好一点点而绞尽脑汁、反复打磨。这一点点并不多,但很值得。


笔耕不辍,步履不停。从官微的实践课堂走向新闻的第一现场,刘思奇说:蹲下去深入一线,永远是最重要的。

 

640

▲ 刘思奇进行蹲点报道《高温下的坚守》

 

在最炎热的时期,为了拍摄坚守在工作岗位的特种设备检查师,刘思奇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戴着面罩和头盔,跟着拍摄对象钻进洞口只有40厘米的大型液化气罐。即使汗如雨下,气味刺鼻,就算两位摄像全都中暑,采访对象反复劝说放弃,但她仍然坚持。她认为如果不真正感受拍摄对象的生活,记者的选题就没办法真实地呈现。以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镜头和笔记录下的真实,是任何AI都无法取代的底气。

 

微信图片_20241112211420

▲余珊珊(左一),2020级广播电视学硕士毕业生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纪委州监委选调生

 

2020级编辑余珊珊感谢老师们过去的培养。她加入官微的第二个学期正值建党100周年,在参与许多特色类的推送的工作过程中,曾祥敏老师反复强调大局观念和站位意识,这些经历开阔了余珊珊的眼界与格局,也让她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感悟。

 

微信图片_20241112211506

▲ 余珊珊在“共产党员网”上发表多篇文章

 

不畏难,余珊珊毕业后选择报考家乡云南省的选调生,在怒江州的村落开启了自己的驻村之旅。她行走在田间泥泞里,扎根在基层群众间。入户走访、定点慰问,余珊珊用行动不断证实着她的心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尽所学,余珊珊不仅与村民一同登山挖天麻,还拍摄了宣传推广视频,与队友们共同发出消费帮扶倡议书,助农增收。在官微磨练的笔头也延续至今,余珊珊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网站共产党员网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分享自己的驻村心得。沃野里埋下的小小种子开出了实干之花,在高山峡谷间馥郁留香。

 

微信图片_20241112211558

▲ 何旭东参与撰写的文章《伊拉克青年代表自述:在中国,发现青春的更多可能》


何旭东,以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入职兵器行业的石油公司(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担任团委书记。2024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结束后,他参与撰稿整理工作,与同事们一起将来自伊拉克的振华石油工程师阿里(中文名李赫)撰写的文章整理成中文,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从“批判的武器”转向“武器的批判”,何旭东正以行动推动青年国际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外青年友好故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十月一日当天,一条特殊的动态触动了何旭东,是另一位来自伊拉克的友人发文庆祝中国国庆节,祝福中伊友谊长存。曾经相隔数万里互不相识的人,如今却血脉相连。何旭东见证了许多许多跨越国界的动人故事,更传播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声音。


庆贺中传新闻传播学部七周年之际,官微编辑们仍需不忘来时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