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级电导校友再次返校
1981年 表演小品《火车来了》
△ 感谢校友金川提供珍贵照片
△ 老友见面 好像回到青葱年少时
一首朗朗校歌拉开师生见面会的帷幕。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胡芳老师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学校的整体情况和学院近年来工作的整体成绩,也诚挚地欢迎各位校友经常回家,把更多的经验与感悟传承给现在的小白杨们,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更多的机会。
△ 胡芳老师欢迎各位校友返校
毕根辉老师是79电导班当年的班主任,作为广院开设的第一个导演班的班主任,毕老师对校友们工作中的成就给出了高度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班是中国广播历史上以及中国电视导演的开创者,在电视剧导演和电视文艺晚会导演上培育出了很多名人,在中国电视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78年参加工作到2018年正式退休,我工作了四十年,和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正好同步了,和你们的四十年,是一同成长的四十年。——毕根辉老师
任金州老师充分肯定了校友们的成就和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讲到当年和电导班的缘分和趣事时,全场笑声阵阵,其乐融融。
“大家所做的很多事情是电视系的荣耀,特别是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学生的榜样,很多作品成为教师的教案,很多时候,学生的自豪感都积累于校友们对学校的无私奉献。”——任金州老师
“看着熟悉的学生名单,我想起了很多往事,有人说'我从没见过一个学校的学生这么留恋母校',我觉得一定是有原因的。”——矫广礼老师
刘斯民老师曾在课余带领同学们植树,如今的他头发已经花白,行动也不大方便。见到阔别已久的同学们,刘老师非常激动,特地站起来问候大家。
△ 刘斯民老师和同学们在山坡上笑得正开心
他和刘毓玲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当年和广院结缘的故事,并感谢了学校和老师的栽培。还有聂立老师、李兴国老师等都和79电导的同学们有着深厚的情谊,大家不是一起拍过片子,就是一起排过小品,和同学们像朋友一般。
“原来有些同学问我,‘是在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工作过?’我说不是,我是在北京广播学院工作的,这个名称永远住在我心里。”——刘斯民老师
“您(矫老师)是精干为人先的好老师,全力帮我们解决了很多事情,称您为中国电视教育的奠基者,确实是实至名归,我们始终心怀感激。”——刘毓玲老师
“虽然很多人我都叫不出名字了,但你们做的小品我还是印象极深。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怀念这段时光。”
“和79级拍了很多片子,我见到你们就像见到同龄人一样。”——李兴国老师
以礼相赠 敬峥嵘岁月
为做好校友服务工作,程素琴、马铨、戎融老师细心准备,全程陪同,热情接待。学院还专门为79电导校友们精心准备了纪念品,由老师们一一亲手赠送给校友们。其中有一件特别的礼物——当年的成绩单。几十年后的今天,再见这张珍贵的校园成绩单,校友们的事业“成绩单”早已硕果累累。这张成绩单是四年成长历程的见证,更是四十年回忆的索引。
△ 装有学籍卡、收录校歌的录音机和学部熊的礼盒
“齐宪役、张旭、郁洁……”班主任时隔四十年再次点到,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课堂。同学们一一接过礼物,和老师合影留念。他们中年龄最小的59岁,最大的已经64岁,许多校友甚至年长过其中一些老师,他们之间既是师生,亦是忘年之交。
△ 充满仪式感的点到环节
随后,屏幕上播放的两个纪念短片吸引了大家注意,这是当年大家一起拍的作品——《一只汽油桶》和《啊,朋友》。
△ 原来的演员都成为如今的导演了
拍照留念 存储珍贵回忆
他们“经常聚会”,每次聚会总有人念叨着,“要是矫广礼老师在就好了”。十六年前,毕业二十年聚会的照片被保留了下来,今天,校友们在电视系门口留下了入学四十年的大合影,这次终于有矫广礼老师在了。
△ 2003年毕业二十年合影,2019年,校友们脸上的灿烂笑容依旧
如今,毕业几十年,再聚齐这么多人真的很难,但79电导做到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班的白枫和张旭、杨阳和王晓航还成为了夫妻,金炎的儿子也从中传毕业成为了一名导演。
△ 王晓航(左)和杨阳(右)在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大石头前合影
△ 金川(右)和他的父亲金炎(左)在创作
师生阔别重逢,总有说不完的话。午饭时间,师生们一起在新国交餐厅共进午餐,在餐桌上他们把酒言欢,追忆往昔,分享彼此的故事。
投身时代 共话真情实感四十年后重回母校,对79级电导校友们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不但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勇立潮头的重要奋斗者,而回到这个熟悉的家园,校友们又有什么感想呢?
郁洁
视频是技术决定的,现在总说报纸已“死”,电视在“死去”的路上,我从来没有认为哪个产业是夕阳红,原因就在于这个学校给了我权威系统的训练,这个是不会过时的。
四十年前入学时,79级校友们面前几乎”一无所有”,但也“应有尽有”,四十年后重聚时,校友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新中国电视导演领域的引领者。这四十年注定无法复刻,他们把担当和使命镌刻在一段段影像中,把光荣与梦想挥洒在一次次的舞台背后,把青春乃至一生都献给了广播电视事业。快和学部君一起看看他们优秀的“成绩单”吧!
从1990年起长期从事人文数字化和影视人类学研究;致力于东巴文化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播与传承。
主要作品:电视剧《大林莽》(1986)、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回归的东巴经卷》(2015);人类学英文版专著《纳西-麽梭民族志》(1997);“纳西族人的火葬”系列组照(1998)。
国家一级导演。联合编导电视剧《大林莽》(1986);12次任CCTV“文化部春节晚会”电视导演(1994-2006);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总摄影;编导拍摄纪录片《纳西族传统造纸术与其所传承的文化》,获2015年第十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奖”。
国家一级导演。先后在西藏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任导演。
主要作品:电视剧《李师师》《杨赛凤》《桃花寨的做事》《扶贫司令》《谢谢你的爱》《血色蔷薇》《我们复婚吧》《背后有人》《平民律师》《天下第一媒》《我的极品老妈》等。
现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曾任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大型节目中心主任兼综艺频道总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担任建国60周年阅兵仪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建国70周年文艺晚会、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等多档大型节目电视转播总导演,曾参与开创并执导“心连心”大型文艺节目、青歌赛、相声大赛、小品大赛、舞蹈大赛等大型特别节目。是文艺节目的重要人物。
国家一级导演。曾导演多部电视剧,单本剧《娥子》曾荣获1987年度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编导了56期《正大综艺》;1995年编导了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年而拍摄的大型文献艺术片《百年银幕》。从1987年至今,任外国译制片导演、栏目主编,译制作品数百部集,并多次获得全国译制片“飞天奖”等奖项。
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制片厂任导演,后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部主任。导演作品有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愤怒的出租车》《无国界战争》《波波嘟的一天》《神圣的使命》《孙敬修讲故事》《情痴》《面向大海》等。导演作品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春燕杯最佳导演奖。
作品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一级导演。飞天奖、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主要作品:《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牵手》《记忆的证明》《诺尔曼·白求恩》《心术》《亮剑-铁血军魂》《今夜天使降临》《将夜》等。
作为央视《综艺大观》《青歌赛》《心连心》《春节歌舞晚会》等重点品牌节目的创始人之一,多年来曾在《央视春晚》《新年音乐会》《国庆音乐会》《五一文艺晚会》《藏历年文艺晚会》等百余台大型直播、录播节目中担任策划、导演工作,其中有多个节目曾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骏马奖等重要奖项,为我国新时期的电视文艺事业发展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杰出贡献。
策划和导演推出了广受喜爱的《夕阳红大合唱》大型节目,担任节目制片人后,对微型短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作出了一条不同于小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是一种新型的电视剧艺术形态。曾任《护国良将狄仁杰》系列电视剧、《银杏飘落》《再生缘》《迷雾重重》等电视剧的编剧策划工作,以及《老牛外传》《阳城老干探》《姬大妈的美好生活》中部分集的编剧。
被评为新时期全国十佳电视导演之一,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导演,曾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现为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代表作:《乌龙山剿匪记》《天边有一簇圣火》等。其执导的《乌龙山剿匪记》反响很大,在全国电视剧评比中获“飞天奖”三等奖。
李晓山 原央视海外节目中心任编导和制片人
毕业去西藏电视台当导演。85年首次摄制春节藏历年晚会,其后转向纪录片。90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在海外节目中心任编导和制片人,成绩斐然。作为导演制作人和艺术指导的多部影片获得过很多国家及国际重要奖项,比如《西藏故事》《达赖喇嘛》《永远的胡杨》《同饮一江水》《回到凤凰桥》等,是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
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综合部主任。1983年8月分配至中央电视台工作,一直在电视文艺部门工作至今。参与了所有各类电视文节目、栏目的创办和制作。担任过副导演、导演、总导演等职位。2004年走上领导岗位至今。期间,1999年4月至2000年9月,在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文艺处交流一年半。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挂职州政府副秘书长一年。
83年毕业留校于电视导演教研室任教。任83级电视导演班班主任。在校期间拍摄电视剧“黄昏的故事”获首届中国电视短剧大赛优秀奖。1988年辞职,创建协成地产、北京八达岭滑雪场等企业,涉足金融、地产、体育、旅游、文化、影视投资等领域。参与投资电视剧《今夜天使降临》《天使的城》《将夜》《北国英雄》《烽烟尽处》等。
为西藏自治区文联委员、西藏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为首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毕业后长期以来参与西藏电视艺术工作,曾参加西藏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第一部电影及多部电视剧拍摄并任导演,参与历届西藏电视台春节、藏历新年电视晚会,任摄像、导演、策划、监制等职。
(编辑:2019级广播电视学 刘依)